关于老泗洪:记忆中那梧桐蔽日的大街(作者:张泽宇)
说起两侧栽满梧桐树的道路,最为著名的是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上海的淮海路和南京的中山路等一些城市的街道,在我的印象中,家乡小县城的主要街道——泗州大街,以前也是梧桐成行、遮天蔽日。
泗州大街,之前叫东风大街,20多年前只是一条长约千米,宽不过10余米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坐落在洪泽湖西岸的泗洪县城中心,是县城的一条主要街道。记忆中,街道两旁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种植的法国梧桐树,经过数十年的生长,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东风大街两侧的法桐树已长成一个人抱不过来,直径50厘米左右的大树了。夏天,那遮天蔽日的树叶为人们遮挡着烈日的烘烤,带给人们一缕缕清凉。
东风大街(现泗州大街)
大街的最东头,是当时县城仅有的几所小学之一,东风小学(东风小学老照片),现在想来,东风小学的名字也许就是以大街命名的吧。东风小学的西面就是在那个年代小县城休闲娱乐的中心——影剧院,影剧院在当年可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地方,每当一部新片上映,那可真是人头攒动,买票的队伍一直排到街上,门前有几家卖瓜子的小摊点,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看电影时买上一毛钱一纸包的瓜子,边看边嗑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影剧院的对面就是著名的百货公司,那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在百货公司购买的,计划经济时期,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生产、生活资料的紧缺让每一个家庭都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在县城生活的人们靠着紧张的供给维持着家庭的生活。百货公司的旁边是县文化馆,文化馆给我留下印象的是里面的照相室,当年小县城的人们照相大多在此。文化馆对面是那个年代泗洪最大的饭店——国营东风饭店,也是以大街命名的。我记得每天上学、放学路过时都要频频的使劲咽口水,脚步到此也慢了许多,透过玻璃窗望着里面拥挤的人们吃喝的样子,闻着飘出的饭菜香味,肚子里发出叽里咕噜的叫声,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的离开。
再往西走,就是至今仍然保留着的花园口了,那时的花园口中心有个花园转盘,里面种植着我当时叫不出名字的花草树木,转盘不大,却是人们安全通过路口的保障,当年泗洪县城还没有现在数不清的红绿灯,也没有现在天天堵车的路况。过了花园口,西南角是另一个生活物资供应中心——烟酒公司,里面的糖烟酒也都要票的。烟酒公司的斜对面就是当时的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了(县政府大楼老照片),高高的围墙将之与平民百姓隔开,从院墙上面伸出的也是粗壮的法桐树的树枝,我小的时候是非常羡慕住在县委大院的孩子们的,那些孩子仿佛比其他孩子高人一等似的,个个遗传了父辈的趾高气扬的基因。县委大院的对面是政府的第一招待所,今天一招还在老地方,只是变化较大,当时的一招是政府部门人员才能进去吃喝的场所,到了八十年代,一招沿街的门面房有一个冷饮店,里面出售几分钱一支的冰棒,也是让我们流口水的地方。
过了老交通局的路口,是驻洪部队,戒备森严的岗哨让人们远远的绕行。部队的两侧,一个是整流器厂(后改为棉织厂),一个是棉麻公司,是泗洪为数不多的生产企业和物资购销单位。
东风大街的最西面,就是当时的汽车站了,那时汽车站是小城人外出的唯一的途径,人们从这里乘坐破旧的汽车去淮阴、南京等地再转车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去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后来,在汽车站的对面盖起了20多年前小县城最高的大楼——九楼(九楼老照片),当年九楼建成时给小城人们带来的惊喜和自豪肯定好多泗洪人记忆犹新,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每一个人对九楼都有不同的回忆。
上图右侧是曾经泗洪第一高楼九楼商厦,左侧是泗洪原汽车站
千米长的东风大街两旁的梧桐树是1996年道路改造时砍伐的,当时为了举办第一届螃蟹节,政府对小城最主要的街道进行改造,连东风大街也改名为泗州大街了。如今,遮天蔽日的梧桐树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小城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东风大街两侧那繁茂的梧桐树却时常在我的脑海里出现,虽然现在人民路、山河路等两条路上有梧桐树,但都没有东风大街上的树粗壮,也没有那么的令人难忘。现在,走在人民路和山河路上,依稀能够感受多年前东风大街那遮天蔽日梧桐树带给人们的一丝丝怀旧情结。
一晃20多年过去了,还有多少人记得东风大街?还有多少人记得那遮天蔽日的梧桐树?还有多少人记得大街两旁那物资公司、新华书店、五金公司、理发店、图书馆、医药公司、邮电局、桥南粮管所、交通局等等等等……
时光如水,岁月有痕。一座城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是谁也无法阻挡的,如今的小城变大了、长高了,处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歌舞升平,人们过着安逸舒适的幸福生活,这也是在那个年代人们不敢想、想不到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让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我们不能也不该忘却过去。
一步步的走来,一点点的回忆,一阵阵的喜悦、一丝丝的愁怅,这便是我对梧桐成行、遮天蔽日的东风大街的记忆。
文章来源:360DOC 当代文摘
原文作者:张泽宇,男,江苏省泗洪县人,爱好文学,闲暇时喜欢写上几笔,多篇文章发表于《中国道路运输》、《中国水运》、《江苏交通》、《当代文摘》等刊物。当代文摘特邀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