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5年7月1日[1],位于泗洪县东南,洪泽湖西北部,地处南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包括部分湖面、滩地及溧河洼,湿地类型主要有浅水湖泊湿地、浅滩沼泽湿地、河流湿地等。
历史沿革
1999年5月县人大常委会决定设立泗洪县杨毛嘴生态湿地自然保护区。泗洪洪泽湖湿地2001年11月13日省政府批准成立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宿迁市政府成立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设立管理处。2004年3月县政府出台了《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明确了管理范围。2006年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继保护区生物种类、种群、种数有了明显的增加,各种鸟类栖息保护区,最多时近30万只,鱼种资源丰富,区域内的水质达到III类。2006年10月,完成了申报国家级保护区所需软件材料,省政府已向国务院正式提出建设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请。
地理环境
环境概况洪泽湖湿地土壤洪泽湖湖盆沉积物粒径有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湖区东部以粘土质泥为主;溧河洼至穆墩一带,以及成子湖东部,则是泥质砂、粉砂、白色的贝壳层和黑色的铁锰结核砂;西部为砂质泥、粉砂或砂;其他湖区多为粘质泥、砂质泥和粉砂,泥质砂和砂占少数。水文洪泽湖位于淮河中游地区,淮河在洪泽湖以上的流域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淮河来水是洪泽湖的主要水源,但淮河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以夏秋季淮河流域汛期时,雨量集中,入湖水量最大,冬春季入湖水量最少,过去每适汛期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自从兴建了三河闸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后,大大提高了洪泽湖调蓄淮河水量,抗御洪涝灾害能力。洪泽湖可抵御16米的洪水位,三河闸、二河闸、苏北灌溉总渠及其它排洪渠道设计排洪流量可达13000~16000立方米/秒,并具备江、海分流的防汛功能。气候洪泽湖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多年平均气温为16.3℃,冬春季12月至3月平均气温为5.3℃,年均降水量为925.5毫米,汛期6~9月降水量为605.9毫米,占年总量的65.5%,由于受湖泊水域的影响,降水量高于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洪泽湖是淮河中游干、支流与下游河道的联结点,水面浩瀚,源远流长。387公里湖岸线分为两大类型,即天然湖岸和人工湖岸,湖区北、西、南三面属于天然湖岸,岸线蜿蜒曲折,其中多冈洼相间的波状地形和低山丘陵带分布,湖区东部系一条规模宏大的人工大堤,南北逶延长达67公里,宽50米,成为东岸屏障;由于洪泽湖底高出东部大平原4-8米不等,天然的落差使洪泽湖成为苏北地区农田自流灌溉、水力发电、航运的水利枢纽。集水区的自然特征洪泽湖属过水性湖泊,水域面积随水位波动较大。在正常蓄水水位12.5米时,面积达2069平方公里。洪泽湖地形为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其几何形态极不规则,东北——西南向的拦洪人工石坝,距湖心15公里,其余为天然湖岸,岸线弯曲,岸坡平缓,全源水域由成子湖湾、溧河湖湾、淮河湖湾三大湖湾组成,主要有潮土、黄棕壤、紫色土、砂礓黑土4种土类。土地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区域位置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省泗洪县境内,地理座标为东径118°13′9″~118°28′42″,北纬33°20′27″~33°10′40″。 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图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洪泽湖西北部,包括部分湖面、滩地及溧河洼,湿地类型主要有浅水湖泊湿地、浅滩沼泽湿地、河流湿地等。保护区总面积49365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6663公顷,缓冲区面积17579公顷,实验区面积15123公顷。保护区管辖区域涉及原杨毛嘴湿地为中心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湖滨珍禽鸟类保护区、生态森林公园(休闲度假区)、生物多样化科普区、万亩水产养殖生态示范区和万亩无公害稻蟹立体养殖示范区六大功能区。